有種失去永遠沒法釋懷,但與傷痛共存的方式有很多 ── Sheung Ling


每個人也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跑道,但在你釐清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前,道路前方總像籠罩在一片濃霧之中,讓你既看不清,也摸不著頭緒。我們都從小就開始被問及「我的志願」,學生時期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選校選科,到出社會後找工作,日復一日埋頭努力直至生活逐漸穩定下來,一切看似順遂,你卻不禁開始思考,自己這輩子是不是就這樣了?

這個社會需要我們成為怎樣的人,與我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似乎往往都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曾任十年中學老師的 Sheung Ling,就如同無數你我一樣,也曾經陷入這樣的掙扎當中。

自律才有自由

讀 3D 媒體出身的 Sheung Ling,多年來在不同的藝術範疇中打轉,到中學任職視覺藝術老師之前,她做過獨立電影和舞台相關工作,亦曾全心投入到繪畫創作當中,一直到她突然感覺自己卡在了瓶頸中。「那時的我心想,接下來幾十年是不是就這樣了?尤其自己已經不年輕,不像以前十多二十歲的時候,會覺得就算現在不做也不要緊,遲些才做也可以;如果我現在再不去試一些新的東西,往後就更加不會了。」

於是,她在兩年半前決定將老師的工作轉為半職,跑去考了瑜珈導師的證書,開始和往日不一樣的 freelancer 生活。「起初覺得做 freelance 的人都很自由,但後來發現,這是需要高度自律才能兼顧得好的生活模式,不然很容易會變得很頹。」Freelancer 的生活看起來總是美好得幾近夢幻,實則上卻是少一些定力和毅力就無法持續的高難度選項,唯有自律才能自由,這是她在成為其中一員後才發現與理解的。

背負的重量

人有追求和理想固然是好,但生活終究還是要過,而這個社會並沒有太多讓人肆意任性的空間與餘地。也因此,許多人在決定要成為 Freelancer 之前的最大考量,都是「到底是否要放棄一份穩定的工作?」,Sheung Ling 亦不例外。

「我以前真的會去計算,就是如果我做這件事,我失去的是甚麼,或是我要付出和犧牲那麼多,會不會很划不來之類。但來到現在這個人生階段,我覺得一切其實都只是選擇。」對如今的她來說,最重要就是去釐清自己在餘下的人生旅程想做些甚麼。「你當然不可能甚麼都要,背著所有東西走下去, 所以我會去挑選一些能持續下去的事來做,還有一些則是需要放下。」

現在的她除了忙著教視覺藝術和瑜珈外,還有一份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照顧自己的小孩。「自從有了小朋友之後,看著這個小生命在你面前,你會很害怕自己做錯決定,對他的人生造成不好的影響。於是我就會覺得很大壓力,好像每走一步都一定要放棄一些東西,很辛苦。」所幸她透過繪畫得到啟發,也因而紓發掉一些積累的情緒與壓力。「畫畫的時候,你總不能甚麼都放進去,你必須作出取捨,這樣畫面才會好看。」將這個方法套用到人生中,她亦開始思考有甚麼是自己其實並不需要的。有所捨棄之後,才能更加專注在本身擁有的東西上。

而她之所以會愛上瑜珈,是因為發現這項運動除了能夠鍛練身體,同時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訓練。「譬如你覺得今天已經累得要死了,但還是堅持去做運動,完成的時候你就會覺得,自己還有什麼做不到呢?人的意志力就是在這種日復日的訓練中積累而來的。」

失去了穩定收入所帶來的安全感 ,但她亦因而發掘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得到讓心靈更為滿足的生活。「有時候當我們面對挑戰,或許會覺得自己做不到,也會很害怕,但當你直視恐懼,就會發現很多難關只是你自己將它放大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可怕。」儘管現在的她還是一個很需要安全感的人,但她亦明白到,首先要做的便是相信自己,不試試看就永遠不會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突如其來的離別

在至今為止的人生中,最讓她感受深刻的「失去」就要數 14 年前母親的突然離世,這亦是她人生一個很大的轉折。當時她研究了許多面對悲傷的方式,光是第一個階段,也就是要去承認自己已經失去,承認母親已經不在身邊,承認這是一個永遠都無法逆轉的事實,就花了超過一年的時間。

「當身邊很親近的人或寵物突然去世,可能有些人也會出現和我一樣的心情,就是覺得是不是我做了甚麼,或是沒有做甚麼而導致這樣的結果。如果我沒有說某句話;如果我那時候陪他一下;如果我不去那趟旅行,她就不需要去我家幫我看門,那是不是就不會發生那場意外… 會有這樣不斷反問自己的過程。」一再自責的她,最後是被一位伯母的話所拯救。

「她對我說,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有自己的命,不會因為你做了甚麼而改變,你不是神。這句說話幫了我很多,起碼令我停止去批判自己。」她說,那份失去的感覺是會伴隨你一輩子的,永遠都不會消失,你只能去學習接受並與它共存,將這份情緒放在心裡一隅,就會好過一些。

致 最珍貴的你

至於生命中最為珍貴的「得到」,對她來說就是自己的孩子。「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個樂觀正面的人,但沒想到在他眼中的我竟是如此。」她續說,有一次他們正在行山,孩子和她分享了半杯水的故事,於是她就問「你覺得媽媽是那種覺得『為什麼只有半杯水』的人;還是覺得『有半杯水真的太好了』的人?」,結果孩子說是後者,讓她感到很驚訝,也從而有所反思。

「他說因為覺得我總是很 supportive,而且總會看到事物美好的那一面,令他眼中的世界都比較正面和漂亮。我覺得這樣很好啊,因為我也很想給他一個這樣的媽媽。」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為母則強吧。

她相信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顆種子,耐心栽種便能結出美麗的花,也就能以更柔和的眼光和心態看待這個世界。

成長是一個痛了又痛的過程

「我的成長痛痛了很久,到現在也還在痛(笑)。」她微笑著分享,許多人並不是在完整的家庭裡長大的,當中也包括她。從前每當父母吵架,當她看到媽媽在哭,她都會先去思考那是不是自己的錯。「是不是我做得不好呢?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可愛?於是你好像長期都要去討好人,但大家卻都不在乎你講甚麼或做甚麼,無論你怎麼哭喊都未必會得到回應,那種被忽略的感覺是很重的。」

這樣的成長經歷,也深深影響到她的育兒觀念。曾經的她不想被如此對待,那就努力在自己這一代停止複製同樣的傷害。「因為我發現基因這回事原來真的很難避免,你真的會像你的父母,尤其是做了媽媽之後,角色就會重疊,你就會有那種語氣,不自覺地說出從前媽媽口中那些讓你感到難受的話。」這提醒了他,無論是藝術創作、做瑜伽,還是教養孩子,最終都是不斷地要你面對自己,學會和自己相處。

成熟與年齡無關

回想起剛生下孩子的頭三年,以全職媽媽的身份照顧小生命,那時的她最不習慣的就是被稱為誰的媽媽。「的確,我是一位媽媽,但那不是我唯一的身份,我也有名字,你懂那種感覺嗎?」當每天花費漫長的時間和孩子「單打獨鬥」,母親這個角色便重重地壓在了她的身上,讓她喘不過氣來。狀態最差的時候,甚至需要看醫生和吃藥。「那種被困的感覺是,好像你的人生再也沒有其他的可能性。而當一個人沒有可能性,其實就好像死了一樣,我那時候有這樣的感覺。」直至後來嘗試去面對母親這個角色,努力在工作和育兒之間找平衡,才總算慢慢好起來。

對她來說,成長的分水嶺並不在於年紀,而是事件。畢竟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些人遲熟一點,有些人很早熟,可能二十歲已經知道自己想做甚麼。像她就是在經歷母親離世、生孩子、工作上遇到瓶頸等等對她有重大影響的事情以後,也才成就了如今柔和且堅定的她。


featuring Sheung Ling
photo by Sam Tso
interview by Jay Chow
produced by Ruby Leung

Jay Chow

I’ve never seen a perfect life.

Previous
Previous

「大家都是人,誰也沒有責任要去接收你的情緒垃圾。」── Kaying嘉盈

Next
Next

速食時代,做一個有所執著的人 ── Jethro@Printing 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