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和「失去」的無盡循環:人世是一個封閉的圓 ──《雲圖》


記在手機裡的那份待看電影清單最近越排越長,除了想在去戲院觀看《沙丘瀚戰:第二章》(Dune: Part Two)前先在 Netflix 重溫一遍首部曲,還因為剛完滿落幕的奧斯卡而想要二刷本屆大贏家《奧本海默》(Oppenheimer)和還未有時間去看的《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不過,前陣子在長長的清單中「脫穎而出」的,並非上述任何一部電影,而是早於 11 年前上映的《雲圖》(Cloud Atlas)。

一部講輪迴的史詩級科幻片,不論製作班底還是演員陣容皆可用「華麗」來形容,然而《雲圖》在網絡上的討論卻意外地少,而且評價頗為兩極,一直好奇原因,直至看畢整部電影後才終於理解。近三小時的片長我是分兩次看完的,故事的時間軸從 1849 年講到末日後的第 106 個冬天,一共匯集了六個不同時空和地域的故事(1849 年的太平洋某殖民小島、1936 年的英國劍橋、1973 年的三藩市、2012 年的倫敦、2144 年的新首爾、後末日的夏威夷)。

電影開首以倒敍的方式切入,繼而非線性地穿插以上六個時空所發生的事,要是在觀影前對這部電影想要講述的議題完全沒有概念,的確會予人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記得剛開始看得暈頭轉向,光是要搞清楚不同年代的故事背景和角色之間若有似無卻又千絲萬縷的關係,就死了一堆腦細胞,一直到電影中段才開始進入狀況,也逐漸意會到每個看似是獨立存在,暗地裡卻又相互影響的時空之間的連結。

「一切事物的原始狀態,都是一堆看似毫不關聯的碎片,但是這種混沌狀態結束後,這些無機的碎片會有機地彙集成一個整體。」

電影改編自 David Mitchell 的同名科幻小說,三位導演將內容分拆成數百個場景,打亂次序並在當中尋找其結構與模式的相似之處,再把它們重新組合成為電影的基調。這部電影的另一特點,就是主演們大多都一人分飾多個角色,像 Tom Hanks、Halle Berry、Hugo Weaving、Jim Sturgess 和 Hugh Grant,都各自在六個時空中演繹截然不同的存在;而亞洲影迷都熟悉的裴斗娜和周迅(其中兩個我一直到片尾才發現原來是她),亦分別演繹了三個角色。

我只是想試圖理解,為甚麽我們會一遍又一遍的犯著同樣的錯誤。

《雲圖》就像是將一堆零碎的組件拼湊而成,看似無比散亂,其實亂中有序。故事以「輪迴」為軸心,然後透過特定的人、事、物如律師的日記和作曲家的心血之作《雲圖六重奏》等等去串連過去和未來,呈現出人類社會那漫長而悲壯的發展蹤跡,當中亦加入了不少因果報應的情節,帶有濃濃的佛教意味。

我們的生命不僅屬於自己,從生到死,我們都和其他人緊緊相連,無論前世,還是今生。每一樁惡行,每一件善舉,都孕育了我們的未來。

而這部電影最有趣的地方,其實在於觀影之後。反芻著每個角色的行為動機與隱藏其中的劇情細節,越是細味,就發現越多。「只有被剝奪了自由的人,才能體會它的真正含義。」有追求的人,就會有剝削的人,世上也因此而一次又一次出現紛爭、革命、戰爭。歷史反覆重演,上一個世代沒能解決的問題,在下一個世代延續,就這樣無限輪迴,誰也沒有成為贏家。人類文明在故事中數度變更,從過去到未來,從興旺到衰落,周而復始,永不止息。裴斗娜所飾演的複製人「星美-451」就在尾段說出了結論 ── 人類花光一生去追逐的,終究不過是愛與自由。

這個世界有它的自然法則,那些想要破壞它的人都沒有好下場。

人世是一個封閉的圓,不論如何掙扎,宇宙的規律都無法被打破,而這大概就是哲學家 Georg Hegel 所說的「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不會學到任何教訓。」。在無盡循環的當中,無論得到還是失去,都只是一個過程,不是最初,也不是結尾;既不是因,亦不是果。然而,我們所作的選擇往往都會引起漣漪,繼而影響未來的某個走向。所以,即使自由意志並不存在,我們至少還有無數次可以重來的機會。

「我相信死亡只是一扇門,當它關閉時,另一扇就會打開。」


Jay Chow

I’ve never seen a perfect life.

Next
Next

「你想要真愛,這就是了。」:從維也納到希臘,那橫跨 18 年的愛情軌跡 ──《Before Sunrise》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