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讓「過度妥協」控制餘生!── 《自私的藝術》


「為什麼自私的人好像總過得更幸福?」你心裡曾浮現過這樣的疑問嗎?試著回想最近讓你不快樂的原因,是否大多都和過度在意、迎合或討好他人有關?比方說,你是否會因為一個不滿意的眼神、一句質問、一個簡短的回應,就讓你感到不知所措和退縮,不自覺地開始想盡辨法去 comfort 對方?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以上的習慣,也許是時候該開始「自私」一些,尋回那個自在快樂的自己了。

這裡所說的自私,並不是叫你成為一個目中無人的討厭鬼,而是懂得將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放在首位。惟有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辨法更好地照顧別人,因為當你擁有健康的心靈,連帶身邊的人也會因為感受到你的快樂磁場而受到正向影響。

一個人妥協多了,會成為一種無意識的習慣,即使別人甚麽都還未說,你就會已經預先腦補好對方對你各種刁難的畫面,心理壓力也想當然地越積越多。本書作者 David Seabury 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在經手上千個諮商案例之後,他發現人們最常遇到的生活困境,不論是感情糾葛、家庭紛爭、人際關係,還是因日積月累的壓力而影響身體健康等等,所有問題的起源,往往都指向那經常被誤解的「無私精神」,以及「邪惡的自私」。他認為人們最大的苦惱就在於,在過度迎合和討好他人的過程中漸漸失去自我,以及實現自我的前行動力。於是,他提出並開始推廣「自私的藝術」,意指堅決拒絕別人的邪惡自私,捍衛自我的良性自私,如此才是收獲幸福的關鍵因素。

「當我們以委屈求全的態度生活並行動時,挫折只會如影隨形,而自私的藝術則是懂得如何去滿足自己的需求。」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你做一件事的目的只是為了取悅他人,那你就應該拒絕去做。對某些人來說,拒絕儘管也需要勇氣,但為了避免製造出更長遠的煩惱與不安,還是從一開始就拒之門外比較好。作者就在書中提出了一個非常基本但無比重要的法則 ——— 做你自己,無論何時何地。因為唯有發自內心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以上所說的自私,不止適用於人,也適用於回憶。很多人都會被過去的某些事件困住,久久不能自己,而人往往就是要在擺脫種種懊悔和愧疚感後,才得以成長。「地獄就存在人的回憶裡。在那個反覆煎熬著悔恨的情緒漩渦裡,因為自己沒有付諸行動的懊悔,往往比做錯事所造成的痛苦來得濃烈。因為無論結果為何,勇往直前的衝勁在某種程度上,也能給予我們保護。」有些人會一直背負著過去的重量而活,將過去的悲痛不斷強加在身上,並因為那些重擔埋怨每一天的生活,到最後成為一個了無生氣,不知為何而活的人。而我們其實不必去否認生活的不易與自己的不安,也不必執意想要推翻過去,只要找到適當的情緒出口,即使是過去的傷痛也能化作一種推進力。

「她後來之所以得以成功,是因為她開始懂得拒絕讓自己被利用。儘管如此,她嶄新的態度並不是一種追求自我滿足的行為,更沒有企圖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想法,她不過是單純地拒絕那些顯然有違她自尊心的事情。」請記得,就算你不敢挑戰現實,現實也會來挑戰你,而前行的祕訣就藏在行動裡。能思考的時候思考,但永遠不要忘記行動!

- 練習時間
處理問題的十大方式
 
1. 永遠不要抗拒問題的出現。每個人總會無時無刻遇到各式各樣的困擾。
 
2. 對那些導致問題的人,保持親切。溫柔的接受,能減緩困難的衝擊。
 
3. 盡快去熟悉問題。熟悉令我們更容易洞察事物。
 
4. 試著找出自己應該從眼前這個令人困擾的經驗中,學到什麼。
 
5. 痛苦就和快樂一樣,能使我們成長。許多問題永遠無法克服,但使我們成熟。
 
6. 試著去思考當前的處境是如何有趣、浪漫,甚至是令人莞爾一笑。
 
7. 問問自己,你真的如自己所想的那樣心煩意亂嗎?
 
8. 試著找出當前窘境中有趣的那一面。總會有的。
 
9. 總是試著與那些造成你困境的人、事、物做朋友。
 
10.無論發生了什麼,請記得:善良是無堅不摧的。


關於作者

David Seabury,美國心理學界權威,作家與講師。在紐約執業期間,著有豐富數量的心理自助作品,以溫暖精闢的文字發揮影響力,致力於讓更多人擁有幸福的生活。包括:《開創自我的未來》(Build Your Own Future)、《與焦慮共處》(How to Worry Successfully)、《自我探索的冒險》(Adventures in Self-Discovery)等。

Jay Chow

I’ve never seen a perfect life.

Previous
Previous

將不愉快的經驗丟進垃圾桶,人生才能重新開機 ── 《請問松浦彌太郎:將心安放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