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會自我折磨?新一年將至,來治好你的「好人病」吧!── 《誰讓你總是先說好》
渴求被認同,是人類的其中一種慾望本能,當然有些人能夠在一次次的歷練中成長,透過理解和練習去轉化這種渴望,從尋求他人認同到追求自我認同,但畢竟許多道理總是說易行難,說得出和做得到是兩回事,才會有那麼多人至今仍深陷痛苦漩渦,無從(或無意)脫離。
怕被否定、怕被討厭、怕被說閒話、怕被嫌棄… 所謂的「濫好人」,歸根究底,源頭其實就是自我認同的缺乏。自知脆弱,於是在受到外來傷害前以「好人」的面貌築起城牆,誰知卻令自己進一步身心俱疲,墮進惡性循環。到底為何人會自我折磨?為何「好人」總是活得比較累?新一年將至,別再讓過度體貼委屈自己,拒絕當個濫好人,現在就來治好你的「好人病」吧!
首先,來快速檢測一下你的「好人」指數:
*與人相處總是小心翼翼
**害怕被討厭而無法拒絕別人
***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需要幫助,也不敢開口求救
*****不想破壞氣氛,就算勉強自己也得保笑容
如果你一邊看一邊點頭,那就不要再拖延,現在就來開始改變吧。
你心目中對「好人」的定義是甚麼?善良?對大家都很好?不會發怒?還是不會拒絕別人的請求?
這本書的作者玉川真里是曾在日本自殺率最高的自衛隊中擔任心理諮商師,她發現絕大多數的諮商對象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是「好人」。總是過於懂事又敏感,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並且過度解讀及揣測他人心意,內心經常出現如同八點檔般的小劇場。更糟的是,他們會不斷勉強自己配合,最終讓自己累得要死,卻不知道為了甚麼。作者想透過這本書讓大家認知到的,就是為了去當個好人卻讓自己心裡生了病,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事。
比方說,有個人為了不被討厭,即使心裡想拒絕對方的要求,卻還是硬著頭皮接受。能為別人著想當然很好,但是你有沒有好好照顧自己呢?是不是過於勉強自己當個好人,反而因此感到難受?
正是因為太在乎別人了,才會把自己搞得委屈又心累。凡事以對方或周遭的人為優先,將自己的需求擺在第二位,這就是名為「過度體貼」的「好人病」之一。由於天性敏銳,這類人總會下意識地注意到別人的狀況出現問題,先是予以同情,繼而就想出手相助,泛濫的善意有時甚至會到了多管閑事的地步。
以一己之力拯救眾生的想法固然浪漫,但現實生活顯然對這樣的理想主義並不買帳,尤其在不適當的時間點體貼,就只會讓人困擾而已。長時間開啟聖人模式,只會讓心底裡其實有所求的你更加痛苦,還是先將那無用的溫柔放到一邊,好好正視自己的內心吧。
教育體制告訴孩子,只要「乖乖聽從父母師長」就能贏得讚美,等於無形之中鼓勵孩子接受別人給予的答案、遵從別人的指示行動,於是我們就在不知不覺間放棄了選擇權,不斷勉強自己完成他人期待,卻因此變得身心俱疲。
如果你是那種不求任何回報,也不在意別人怎麼想,只單純地因為幫助別人而感到滿足和快樂的人,那沒有問題,自己高興便好;但若你發現,那份好意開始為自己帶來痛苦,便是一種警號,告訴你是時候停一停,想清楚自己真正想做和該做的事。
永遠視他人為核心,配合別人而行動,最終必定會受別人左右,在不知不覺間將自己的心弄得疲乏不堪,甚至會逐漸發展成憂鬱症狀,覺得「我都為你做這麼多了」、「為什麼你就是不能體諒我」,視自己為受害者,不斷折磨自己。到頭來你會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人在那邊糾結不已,你成為了自顧自憐的悲劇主人公,但由始至終,都不過是一場獨腳戲而已。而解決這個壞習慣的重點,就在於將「他人思考」轉換為「自我思考」,以自己作為行動的準則。
透過六個問題 擺脫「他人思考」:
.如果對現況感到不滿,那理想狀態會是什麼模樣?
.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才能達到理想狀態?
.哪些是自己能力所及的事?
.哪些是現在就能做到的事?
.即使現在就能做到,但自己真的想這麼做嗎?
.如果現在不做,未來是不是就沒有機會了?
仔細思考後,請將答案寫在紙上,這樣就能更清楚了解自己的想法。
有些人並不擅長想像事件背後的隱情,或無法掌握整體情況,卻對細微的眼神游移、忽視,或是他人的臉色等狀況特別敏感,容易將事情往惡意的方向解讀,因而陷入無止境的煩惱中。這時候需要做的,就是找出「自我的根」。
所謂「自我的根」,指的是接納自己的脆弱、失敗、偏頗,將其視為發展自我的成長基礎,而「只想當個好人」的人往往都缺少這種根基,才會較為容易受到他人影響。
不受他人左右的十二種思考方式:
① 想想那些不在意別人看法的人
② 承認自己不完美
③ 不讓自己得到「過度體貼」的病
④ 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
⑤ 讓負能量幫助自己成長
⑥ 從「想做」到實際行動
⑦ 在生活中實踐「現在能做的事」
⑧ 轉移焦點是好方法
⑨ 不開心的經驗也很有幫助
⑩ 徹底了解事件的全貌
⑪ 選擇性忽略別人的看法
⑫ 試著想像比最壞的結果再糟一倍的可能
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也正因為帶著缺陷,所以才惹人憐愛。否定人性脆弱面的社會,就只會讓人們活得痛苦不堪而已。不妨退後一步,以更寬廣和客觀的眼光去觀察事物,進一步去思考話語背後的原因,或者對方正面臨的狀況,就能夠改善因別人的一舉手一投足而過度反應的問題。敏感本身絕非壞事,更可說是一種天賦,只要好好善用,而不是被牽著鼻子走,它便會是你一生中最為珍貴的才能之一。
關於作者
玉川真里,前自衛隊臨床心理師,在人稱自殺率最高的行業中,負責自殺防治工作。後來為了拯救更多人的心靈,辭去自衛隊的工作,投入所有財產設立非營利組織「心靈種子」,奔走於日本全國並推出數本著作。
photograph by Ruby L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