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開始接受這樣的觀點,世上只存在個人的看法。」:行駛中的觀察者,藝術家 David Hockney 的公路風景
在藝術中,新的觀看方式意味著新的感受方式;你不能把兩者切割開。正如我們當下所能察覺到的,你不可能單單擁有時間而沒有空間,同時也不可能只有空間而沒有時間。

週末看展:每個藝術家心裡,都有一句「嘿,我在這裡!」
JCCAC 向來是一個既有趣又深具啟發性的多元藝術聚落,既是藝術家們埋首創作之所,亦是能夠暢所欲言的交流之地,可說是香港當代藝術的縮影。

「隸屬於父母是一種不愉快的經歷,我不想屬於任何另一個人。」:在缺愛的童年找出口 ── 酷兒藝術家 Romaine Brooks
美國藝術家 Romaine Brooks(1874-1970)以前衞的中性打扮及女同性戀者身份自居,她以一系列以灰色為主色調的女性肖象畫而聞名於世。

精靈、巫師、妖術、魔法… 夢境建築師的魔幻維度 ── 超現實主義畫家 Remedios Varo
西班牙裔墨西哥女藝術家Remedios Varo(1908-1963)前半生經歷歐洲戰亂流亡到墨西哥,成就其充滿魔幻神秘色彩的超現實主義作品。

「向外看的人活在夢中,向內看的人清醒活著。」:做夢是為了能在現實清醒的活著 ── 夢境描繪師 Peter Birkhäuser
瑞士藝術家 Peter Birkhäuser(1911 - 1976)以描繪夢境意象的繪畫而聞名,透過榮格的夢境分析把內在的潛意識轉化為藝術,這種神秘的創作力量來源自夢。

如狂歡節一樣的嘉年華假像,揭開藝術家 James Ensor 的面具人生
比利時藝術家 James Ensor(1860-1949)以獨樹一幟的畫風配以鮮明大膽的用色描繪大量面具人物而聞名於世,其瘋狂的想像力對後世的表現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產生了獨特性的影響。

集人間的執念成妖,《百鬼夜行》 的假象世界 ── 妖怪繪師 鳥山石燕
傳說在盂蘭盆節晚上,點上一百根蠟燭,眾人圍著輪流說有關鬼怪的故事,每說完一個故事便吹滅一根蠟燭。當第一百根蠟燭熄滅時,便會看到鳥山石燕畫下的《百鬼夜行》。


「讓我變成靈魂,到夏天的草原玩玩吧!」:一生為畫而狂,葛飾北齋留下的最後遺言
葛飾北齋初名時太郎,北齋的名號源於信仰著象徵北極星的「妙見菩薩」而所取的名字,寓意為一顆決不移動的星星。正好形容他對藝術的執著及永無止境的追求, 一生為畫而狂。

請在我死後20年,才公開我的畫作 : 重寫抽象藝術史的靈性女藝術家Hilma Af Klint
在歷史中隱身的她,把遺願寄望在死後的世界,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畫著別人看不見的意象,為了給未來看不見的時代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