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過神來,發現自己早已失去原來的樣子 ── 《有時幸,有時傷》
在某些情況之下,生活是沒辦法被重整的。當習以為常的生活突然如同雪崩般頃倒,理智和感情通通碎成一地,你能做的,就只有咬牙處理好每個失序的當下,將堆積如山的問題逐一解決,沒有餘裕去思考其他任何事情。
要在世界崩塌之時控制住不讓自身的理智線斷裂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於是我也情願相信,人生中所遭遇的每個劫難都是靈魂的課題,那至少代表一切是有意義的,即便你正陷於不論做甚麼也是一場徒勞無功的巨大無力感當中;即便心坎裡你在想的是,劫難就是劫難,我還未成熟到能夠平靜地接受悲劇的無預警到來,容納和消化所有傷悲。
「傷在幸之後,因為有時候它就是結果,不會繞回幸福這件事。」
「為什麼大家都站得穩呢?我不是過了小時候以為事事能優雅應對的 30 歲了嗎,如果這是生命的驗收,我覺得自己一敗塗地。」讀《有時幸,有時傷》,心裡只有滿滿的佩服。書寫是一種有效的梳理和療癒方式,但將那些過於私密的人生故事一一攤在陽光底下,畢竟需要勇氣。這是屬於張西的故事,但那些突如其來的生命災厄,或許亦是我們在人生路上曾經遇到、將會遇到,或是同樣正在面對的。那種回過神來發現自己早已失去原來的樣子的感覺,希望每個人都不必重複經歷太多遍。
「我忽然想不起來,我期待要被還回來的身體,她原來是什麼樣子,在沒有這些傷口以前,我明明看了三十多年,怎麼還是忘記了。」
她以一本書的篇幅,寫下了自己在這兩年的種種失去。她在而立之年遠赴英國修讀碩士課程,準備以此為開展人生新篇章的分水嶺,卻在不久後被命運毫不留情地劃傷。「許多生命的爆破雖然沒有衝破皮膚,卻已經深深積埋在身體的某處,它們改變了自己的處事方式、改變了自己迎向生活的態度。」以乾媽的離世拉開了她三十一歲的序幕,緊接著便面臨了突如其來的負債和罹癌,她的家甚至被地震破壞得滿目瘡痍,於是她就連這個唯一可以放心大哭的地方也失去了。還沒有整理好上一件事帶來的情緒,下一個壞消息就緊接著出現,多年來的努力付之一炬,在一片黑暗中不斷往下墜落,卻也在日復日的崩塌中變得更為強大。永無止盡的修煉仍在繼續,淚與痛讓我們成為了截然不同的人,但也許,在遙遠的將來,某天我們也能微笑著說起那些曾經如此刺痛著心臟的往事。
「縱使生活裡不太有傷心的餘裕,縱使還是會有全身無力什麼都想放棄的時候,我仍盡力提著心,努力工作、吃飯、度日,我很清楚自己的心臟已比從前強大;我很清楚,比起深諳世事,最具力量的成熟是深諳自我在高峰與低谷的模樣,並且擁有度過的辦法。」
photo credit: @ayri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