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成為商業機器:每個創作人,心底都住著一個 Raf Simons

構思著 Vol.1 的時裝故事時, 不知道爲甚麽,就是覺得非寫 Raf Simons 不可,堅定的程度連自己也覺得詫異。我並非 Raf Simons 的長期擁躉,甚至可說是近期才對他有較為深入的認識。或許,一切想法是源自於某天看到他的一句話: “Sometimes I think it would be very attractive to be able to bring ideas out and not have to think about them in relation to a system or structure or commerce.”,強行在藝術創作和商業之間畫上等號,對某類人來說,是無盡折磨的開端,Raf Simons 正是其中之一。

媒體一直都以一種商業的角度去評斷一個系列,我覺得那很令人沮喪。
— Raf Simons

身處香港,深知創作是如何成就與拯救一個人,也是如何催毀一個人,在這片寸金尺土的土地上,成功並非靠才華,並非靠出眾的品味,甚至並非單靠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我看過好多在大學選科時毫不猶疑地填上金融、工商管理、會計的人,原因都很直截了當--因為能賺錢。當然,目標明確並沒甚麼不好的,只是,嗯。


回到 Raf Simons,他對創作本質多年如一的堅定,以及對商業化的無奈、不滿、嗤之以鼻,仿彿是每一個創作人都曾有過的掙扎與心路歷程。畢竟,我們之所以創作,從來都不是為了成為商業機器;我們不多不少也會妥協,但不代表願意就此被豢養同化。

有時必須要給市場或是受眾他們不會喜歡或是準備好接受的東西。
— Raf Simons
 

創作這條路絕對是艱辛的,頂著享負盛名的招牌去創作更是絲毫不易。自 1995 年創立同名自家品牌後,Raf Simons 也陸續走過一扇扇華麗大門,從 Jil Sander 備受注目,到在 Dior 迎來職涯高峰,急流湧退後去 Calvin Klein,怎料終究是一場錯愛。多年以來,他盡了許許多多的努力,務求在藝術與商業之間尋得完美的平衡點,但對於一個藝術家靈魂來說,那個「點」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2005-2012 Jil Sander

比方說,由 Maria Grazia 掌舵的 Dior 業績絕對是亮眼的,但更多的人,會形容她是一個極為聰明的,很會包裝的成功商人。我們再也看不到 John Galliano 年代的驚世駭俗,翻開 Dana Thomas 的著作《眾神與國王》,就被商業機器記載蹂躪創意與靈魂的他和 Alexander McQueen 的故事。當然,將現代設計融入 Dior 古典基因的「Raf 時代」也不再復見。

2012-2015 Christian Dior

有時我會看到一些很普通的系列,但它們受到相當大的迴響,單純只是因為他們懂得做生意。
— Raf Simons

當日離開 Calvin Klein 引起全球時尚圈一片嘩然,Raf Simons 本人卻只是雲淡風輕的帶過,反觀前東家的回應,倒是顯得有失大氣與風度:「Raf Simons 自家的一套設計觀點走得太遠了,反將品牌的理念拋到太後…… 沒有商業性質的藝術創作並不適用於上市公司。」。想來也是諷刺,Raf Simons 的前衛藝術感在時尚圈中大多是一面倒的好評,但去到大眾市場,卻終究敵不過那個從低腰牛仔褲裡露出內褲邊的 American Honey 形象,想想也覺得心灰意冷。


2016-2018 Calvin Klein

我不想跟許多品牌一樣屈服,他們很多事業剛起步時都非常有趣,但之後便變得商業化,也變得相當扁平。
— Raf Simons

好的設計師,與好的藝術家,大多是截然不同的兩撮人。前者懂得以最聰明的方式取悅受眾,後者懂得以最自豪的方式取悅自己,因為他們堅信,惟有先打動自身,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好作品。

Raf Simons 曾經說過,能把自己的公司當作是一個家庭,正是他想要的。十多年來,走過了 Jil Sander、Dior、Calvin Klein,他卻終究發現自己僅僅是個過客。這次來到 Prada 是否能夠被好好善待,聯同 Miuccia Prada 合力將創作魂發展至極致,還需留待九月份 SS21 的系列發表。儘管有著無比的期待,但這場疫後時裝週仍存有多少變數,又是後話。

Jay Chow

I’ve never seen a perfect life.

Previous
Previous

叛逆時裝學:特立獨行,只因太清楚自己不要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