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再讀 《動物農莊》,終看懂內裡的暗黑寓言


向來覺得寓言故事並不單是給孩子看,更是成年人的警世讀物。長大後再讀《動物農莊》,不再著眼於那些個性鮮明的動物,反倒深深慨嘆於歷史的不斷重複,而最終誰也沒辦法打破世界的循環。說穿了,其實就是人類從古至今都終究無法戰勝慾望本能罷了。


「我最害怕的是,我以為自己是那隻特別的,清醒的又無可奈何的豬,到頭來其實也只是埋頭吃食的一員。」

故事𥚃的動物農莊儼然就是人類社會的縮影。名為拿破崙的豬年少熱血,為了獲得自由而帶領動物們掀起革命,成功驅趕人類並從其手中奪取農莊,大破大立,一步步建立起屬於他們的「烏托邦」,卻在新一輪的階級鬥爭之下,開展了另一個弱肉強食的戰埸。

初嚐權力滋味的動物領袖拿破崙,很快便被沖昏了頭,最終成為學人類用兩條腿走路(還穿西裝喝紅酒)的剝削者,高舉著平等的旗幟,實質卻是將異類趕盡殺絕的獨裁君王,處處製造恐懼。在他的管治之下,原本戰功彪炳的同伴,亦能在一瞬間成為立心不良的背叛者;動物們亦漸漸分成兩派,各自鼓吹著不同的主張(這故事實在越看越感覺熟悉),豬群最後甚至為了利益而跟曾經痛恨的人類結成同夥,至此經已豬人難辨。

「戰爭就是戰爭,死人是唯一的好人。」

所以,動物們得到自由了嗎?

他們破壞制度、建立制度,然後看著制度又再變得腐敗。在趕走人類後所立的《七誡》,亦隨著拿破崙的統治被多次悄悄更動,像是將「不可飲酒」變成「不可過量飲酒」(因為他們開始學人類釀酒),又將「不可殺害其他同類」變成「不可無故殺害其他同類」(在他們將反對派當成叛徒處決後),但當中絕大部份動物,早已在溫水煮蛙的過程中變得再也無力反抗,少數像那樣的,也選擇看破不說破。他們脫離了原有的束縛,卻在不自覺中套上另一個更牢固的枷鎖。

這本書雖然早已成為經典名作,但當年作者 George Orwell 其實也曾在權威人士和主流媒體的輿論操作下多次遭到退稿。由於當時蘇聯和英國是盟友,普遍人民和知識份子都對史太林有著頗高的評價,而這讓 George Orwell 深感厭惡。《動物農莊》的故事正正就是創作於 1943 年至 1944 年的二戰末期間,當中影射處處,手稿也因而被出版商們連連拒絕。即便後來順利出版,原版也被迫刪除了作者序〈新聞自由〉。一直到冷戰拉開序幕,這本著作才開始受到大眾矚目,甚至隨著歲月流逝被推崇為當代巨著,如今想來,這段經歷本身也是一種諷刺。

有時不禁去想,為何人類明明一代接一代地付出了諸多的努力,但世界卻仍是那麼糟?

「外面的生靈從豬看到人,又從人看到豬,再從豬看到人;但他們已經分不清誰是豬,誰是人了。」

p.s. 若果重看《動物農莊》為你帶來了許多衝擊與省思,那記得也要去看 George Orwell 的另一本警世之作《1984》。


關於作者

George Orwell,原名 Eric Arthur Blair,1903 年生於印度,雖為望族之後,但家道已然中落,自嘲為「中產階級下層分子」,靠獎學金完成學業後至緬甸擔任帝國警察,深刻體會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養成反極權主義的立場,1940 年代末出版兩部諷諭小說《動物農莊》及《一九八四》,成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1950 年病逝於倫敦。


photo via pinterest

Jay Chow

I’ve never seen a perfect life.

Previous
Previous

「一個放對時間的屁,也可能拯救十幾人的性命。」── 《獨裁者的廚師》

Next
Next

經典動畫《監獄兔》之啟示:自由會被剝奪,但快樂是內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