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讀《情緒勒索》|你的人生,總是在滿足別人嗎?
繼《關係黑洞》後,最近又讀了周慕姿的另一本人氣著作《情緒勒索》,覺得這兩本書實在是如同急救箱般的存在,又或是,在被捲進情緒風暴時,那根唯一能夠抓緊的救命稻草。
周慕姿表示,情緒勒索最隱蔽之處,在於它常常披著「為你好」的外衣。你可能曾聽過父母說「這麼辛苦養大你」;伴侶說「如果你真的愛我」;朋友說「就這點忙都不幫」… 然而真正的愛並不會以剝奪對方的自主權為代價,健康的關係亦不需要用自我犧牲來維繫。
「當你習慣把別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時,實際上是在用自己的人生成全他人的期待。」
識別情緒勒索需要敏銳的自我覺察。當你在答應他人要求時感到壓抑,當拒絕他人後產生莫名的罪惡感,當別人的評價成為你決策的主要依據… 這些細微的心理反應,其實都是情緒勒索正在發生的信號。
「人生最悲哀的,不是被別人控制,而是自願交出控制權。」
情緒勒索之所以有效,正是因為它引發了我們的恐懼、愧疚或不安,讓我們在這些情緒的驅使下匆忙答應。因此,面對情緒勒索的第一步,就是練習不要馬上反應。
「情緒勒索是一種病態的共生,勒索者與被勒索者共同維持著這種不平衡。」
周慕姿在書中特別強調:「當情緒勒索的壓力襲來時,給自己一個暫停的空間,這個簡單的動作就能打破自動化妥協的慣性。」以時間作為緩衝,從而區分出哪些是真正的責任,哪些只是被強加的要求。當我們練習停頓,就能創造出一個心理空間,讓理性有機會介入。
「設立界線不是拒絕愛,而是讓愛能在健康的空間裡呼吸。」
我們害怕拒絕會破壞關係、擔心堅持己見會失去關愛、恐懼設立邊界會被貼上自私的標籤… 而破除情緒勒索正正就是需要直面內心最深層的恐懼。在打破「只有滿足他人,我才值得被愛」的思維模式的同時,強化對「我的價值不取決於我能滿足誰的期待」的認知。過程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自我重建」。
試著從記錄情緒開始,覺察哪些決定是出於自己的心,哪些是迫於壓力,學習把「別人會怎麼想」轉換為「我想要什麼」,然後從小範圍的拒絕練習起步,逐步找回說「不」的勇氣,當然,這就和「早點睡」和「多喝水」一樣是件說易行難的事,但唯有先踏出一步(半步也好),人生才有好轉的可能。
「當你開始正視自己的需求,世界才會開始正視你。」
關於作者
周慕姿,是諮商心理師,也是歌德金屬樂團「Crescent Lament 恆月三途」的主唱。畢業於政大新聞系,從傳播到心理諮商、心理師到金屬樂團主唱,不管在哪裡,似乎都是個「非典型」角色,一路上也面臨許多考驗與自我掙扎。因此,她希望能幫助人看到自己的選擇「是怎麼被困住」,還有「為何被困住」,然後幫助他們看到「自己擁有的能力」與「其他的選擇」。她相信人擁有「選擇的自由」,而對她而言,「接納自己,獲得自由」,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