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放任自己溺死在情緒海洋。」── Bhisan Rai


崩潰診療室 6 號窗 | Bhisan Rai| 處方箋:坦誠、專注、感恩

久違地與 Bhisan 合作,除了找他來為 Vol.2 封面故事操刀設計造型之外,這次亦是我們頭一回以採訪者和被訪者的身份對話。他是個情感豐富細膩的人,所打造的造型亦總是帶有濃厚的個性色彩,居於此地二十多年,來自尼泊爾的他早已是半個香港人,儘管不諳廣東話,但偶爾又會突然蹦出幾個標準單字,讓你笑得開懷。打開崩潰診療室的最後一扇門,讓我們從不一樣的視角切入,試著釐清同樣的難題。希望你在讀到最後以後,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帖療癒藥方。


崩潰不一定是壞事

「老實講,崩潰其實是一件好事。你需要哭出來,需要去感受悲傷,you have to let your pain out。」Bhisan 坦言,這些年來有過很多崩潰時刻,當然,今年尤甚。多年來在遠離故鄉的這片土地上打拼,邊感受著那份日漸模糊的自我,邊努力學習與適應。他說,我們終究是要繼續往前,在那個過程裡認識自己,心靈層面便會逐漸變得強大。適度的消沉有助往後的自省與沉澱,但別放任自己溺死在情緒海洋,試著蹬一下腳,或許就能發現水面其實就在不遠處。

2O3A6744.jpg


沮喪,需要學習

Bhisan 認為,無論是情緒化抑或感性,其實都是一體兩面,是好是壞,取決於你的個人經歷。若然想要變得更好,就要學會向自己提問,誠實以待,同時放膽多作新嘗試,發掘自己未知的面向。「你要去學習沮喪,學習憤怒,但不要讓它成為你的思考核心和看待事物的方式。」找方法表達自己的情緒,或許是透過創作,或許是與親近的人傾訴,形式可以有百百種,你要從中找到最能讓自己安心地卸下心防的逃脫口。

2O3A6788.jpg


還原基本步,Who am I?

談到成年人為了融入社會而改變自己,Bhisan 指自己的「融入」可能和普遍人們的意義不太一樣。「作為一名來自尼泊爾的移居者,在香港居住了二十多年,確實為了融入這個社會而犧牲很多。」要適應一套新的文化、語言、人際關係從來不是易事,那就像是把經歷過的一切推倒重來,由 0 開始學習。他的難題,從來是關於身份認同。

2O3A6822.jpg

「來到 30 多歲,我似乎開始回到軌道,重新專注在自己身上,一切都逐漸變得清晰。我是個怎樣的人,我的文化根源,以及我能在這片土地創造出怎樣的價值。」其實不止 Bhisan,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這一年大概也特別強烈地感受到個體與這個城市之間的疏離。尋根,大概是屬於我們每個人的共同課題。



有些情緒沒必要昭告世界

情緒需要一個出口,Bhisan 就有一套特別的自我療法 ── 在社交平台上紓發感受,但永遠不按下發佈鍵。「你就儘管去哭喊,寫個 facebook post 或是 instagram post,但別發佈,你只需要讓當下滿溢的情緒釋放出來,然後 move on。」這其實是個很理智且成熟的做法,在情緒化的時候,我們需要宣洩,但也要避免衝動招致更壞的後果。每個人總有情緒爆發的時候,但別讓自己成為只會一味抱怨,甚至無病呻吟的人。

2O3A6848.jpg

那些憤怒、挫敗、氣餒、委屈,所有湧現的負面情緒,不妨將它們通通寫下,思考那些文字的意義,然後刪除。「要知道,沒有人真的需要知道太多你正在經歷些甚麼,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的情緒需要處理。」一時的衝動與意氣用事,最終只會把你拖到更深的低潮,靜待負能慢慢消弭,不要給予它力量去擊潰你。

2O3A6842.jpg

「我不再去抗衡。那些失落或難過,都不再成為打倒我的理由。」Bhisan 說自己現在會常常提醒自己有多幸福,學習去感恩。如果心情低落,就去吃點垃圾食物、做點運動、和另一半傾訴,或是專注在工作中,因為心底裡其實我們都知道,想要走出某種情緒困局,最終就只能自救,其餘的一切都不過是助力。

2O3A6862.jpg

Featuring with Bhisan Rai
Photo by
Sam Tso
Video by
Henry Yeung
Styling & Text by
Jay Chow
Wardrobe
Rickyy Wong
Produced by
Ruby Leung

Jay Chow

I’ve never seen a perfect life.

Previous
Previous

「本土時裝的優勢是甚麼?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很久。」── 香港時裝品牌 The World Is Your Oyster

Next
Next

「內心的空洞與脆弱,其實也是一種養份。」── Gag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