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繼續受苦,那也是一種自由意志 ── 麥曦茵Heiward
一段時間未見,再次見到麥曦茵導演(Heiward)的時候,感覺她有了一些轉變,具體是甚麼說不上來,也許是來自那身少見的全白休閒裝束(印象中的她基本上都以深色系造型居多);也許是來自那張氣色很好的臉(簡單畫個淡妝已經很 ok);也或許,是來自她所散發出的那種明亮的氛圍(不好意思,很抽象)。帶著一絲好奇開始訪談,她便娓娓道來了自身轉變的原因與經過。簡單來說,就是過往一直不懂得錫身的她,開始下定決心要「還債」了。早前入院躺了十二天的經歷,讓她重新了解自己的身體,改善生活習慣以後,整個人的狀態也變得不那麼一樣了。
身與心的自我和解
「我跟我的身體關係好差,所以最近在嘗試哄回她,嘗試去和解,修補我們的關係(笑)。」住院期間,Heiward 試著跟自己的身體對話,跟她 say sorry,並承諾會作出改變,請她告訴自己的身體究竟出了甚麼狀況,該怎麼做。神奇的是,身體當下果真給了她回應,提示她該如何應對,原本高燒不退且腫痛不已的身軀就這樣慢慢地好起來了。
「我開始嘗試透過多了解自己的身體,從而去跟自己溝通,或者跟其他人溝通。」在這個過程中,她注意到自己某些肢體習慣,像是常常會不自覺地縮起身體,打不開肩膀和肩胛骨等不良姿勢,其實都是源於缺乏安全感、積累的壓力以及過去的創傷,而這些問題都是她不曾為意,但一旦察覺便可以努力改善的事情。她的其中一個方法,是瑜珈。「有趣的是,當我改善了某個姿勢或動作,學會放鬆自己,穩定呼吸,我的身體就變好了。甚至乎,連面對壓力的方式和看事物的角度都會改變,抬頭的幅度都變得不一樣,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衝擊。」
「身體健康」四個字說來簡單,但其實既不是必然,要維持也絕不輕易,尤其是對一直以來都不太懂得好好善待自己的她來說。「我一直都很不明白為甚麼經常會感到不舒服,為甚麼會生病,所以看了很多關於病理學的書,像是 《圖解病理學》就解答了我許多疑問。」無論是生活、工作,抑或愛情,她發現原來所有的不舒適感,其實都是為了促使我們去問自己 ── 怎麼做你才會舒服一點呢?「若你覺得有些事情不太對勁,或者不知道為甚麼會有那麼多衝突,可能都是來自潛意識的暗示,有時未必完全關對方的事,而是你內在有一些事情還沒解決,所以沒辦法用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失戀迷思
從工作近況聊到身心的轉變之後,我們便進入正題,開始討論失戀這回事(沒想到有天能和導演聊關於戀愛的話題,非常有意思)。她先分享最近身邊很多朋友都轉發關於她在 2014 年的作品 《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的 Threads 給她,從留言中能夠看到,儘管十年過去,還是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當時我們想書寫那種為愛情而糾結、苦惱、求不得的一些心態,還有屬於那個年紀的精神面貌。我發現有些人的本意其實未必是想做傷害對方的事,但由於對自身的了解不足,因而無法在關係裡面作出承諾,就連『究竟我能不能夠愛你呢?』都答不上來,最終才導向了傷害彼此的結果。」
作為自小被 Kelly Clarkson(的歌)教導「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的一代,心裡早已種下「遭遇挫折也不全是壞事」的念頭,印象中似乎也不曾質疑,那些殺不死我的東西,真的有令我變得更強大嗎?「我看過一些有趣的討論,就是其實這句話是不是對的?儘管那些東西殺不死你,但確實傷害了你啊。那真正令人變得強大的是甚麼?原來是自我療癒的過程和時間,而不是那些傷害你的部份。」
關於療癒的節錄分享:
“The more you heal, the less you see attention as affection, attachment as connection, codependency as support, disagreement as an attack, lack of boundaries as empathy, external validation as internal self-love, and trauma bonding as intimacy.”
最浪漫的悼念方式
「我覺得… 悼念一段感情最浪漫的方式,是承認它發生過。」她說,兩個人走在一起,共同經歷一趟旅程,無論過程中帶來多少的創傷,就算這段感情無法持續到永遠,但也一定有過美好,並且在某段人生篇幅,影響我們對生命的看法和決定。
至於那些戀愛遺物,向來理性的她就笑著表示自己會先確認儲物空間,再思考那段已逝的關係能否令她在回憶起來時感到溫暖,才決定怎麼處理。她想起自己在寫《花椒之味》時曾有過一個想像 ── 假如我們能夠回到傷害發生的那個時間點,然後客觀地看待自己是如何傷害對方或如何被傷害,用一個抽離的視角去觀望整件事。而如果一切能夠重來,我們又能不能作出更為成熟,更有同理心的選擇,然後真正地原諒和釋出善意呢?
「我聽說,當一個人真正陷入愛情,是會感到暈眩和昏厥的。」笑言自己只試過被憤怒衝昏頭腦,與戀愛腦無緣的她,其實也覺得能夠像傻瓜般喜歡一個人,去愛一個人,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只是每當身邊發生一些很戀愛腦的事情時,我就會覺得,啊,這個可以寫進劇本裡(笑)。所以我經常都是處於一個很抽離,像在看劇般的角度,去看待生命中的所有事情。」
往回看的重要性
如果要將一件東西放到失戀博物館裡展出,她會選「對話」。「透過對話,我們會更明白對方,也更了解自己。我覺得適時回頭看看是很重要的,很多那些不理性的說話其實未必是跟對方說,而是因為我們跟自己過不去,所以才會選擇去傷害。」當理解過去的自己為何會作出當時的選擇,對現在的自己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借鏡。
苦澀也是一種選擇
過往對於失戀的定義不外乎就是分手、被拋棄,或者告白失敗之類的,但人越大,發現世上還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失戀。比方說,雖然人還在一段關係裡面,但愛已經消失;又或者被背叛,但選擇不離開。對於這種有實無名的失戀,她就表示一切視乎你如何觀看那件事。「始終真正處在那段關係裡面的人不是我們,我常覺得不分開是有很多原因的,也許是因為很愛,也許是因為不夠愛自己。但他們選擇去承受那份苦澀,那就是屬於那兩個人的課題。而對身邊無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的人來說,或許也是宇宙特意安排的一場學習。」
不論是離開抑或繼續受苦,每個人都擁有自由意志去選擇如何面對傷痛。我們常聽人說要走出舒適圈,但她最近領悟到,其實我們更要走出「不舒適圈」。試著去發現身邊有哪些事情令到你不舒服,並嘗試去改變那些令你不舒服的因素,從而找到一個健康和能夠伸展自己的方式,那才是真正的成長。
難過就去運動
所謂失戀,其實就是恰巧你和世上的某個人有過一段關係,你們相愛,產生了一些故事,而最後這個故事無法寫下去了。「其底蘊某程度上就是不適合,又或緣份已經到此為止。」她認為「失去」其實是一個讓我們「獲得」的機會,正因為人生曾出現過這樣的篇幅,我們才能繼續往前走向下一個章節。「當你在失去當中看見自己擁有甚麼,認清自己需要甚麼,不需要甚麼,其實就是最有效的治療。」
more about heiward…
最後,可以為失戀的人們推薦一首歌、一本書和一部電影嗎?
一首歌:〈Across The Universe〉
「這不是情歌,而是更闊的一首歌,去感謝讓自己得以成長的一切。只要你的心是清澈的,你看事物的方式也會是清澈的;當你混亂,那你眼中的世界就會是一片混亂。」
一(兩)本書:《五種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
「兩本都是關於溝通的書。學會好好表達,就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猜度和不確定性,令關係變得更和諧。」
一齣電影:《無痛失戀》(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其實我最初是把它當成科幻片在看哈哈。這齣電影隱藏著許多我們在愛情關係裡面會發生的 Loop,那種無論選擇多少次都會再愛上同一個人的宿命感,令我非常深刻。」
featuring Heiward Mak
photo by Sam Tso
interview by Jay Chow
venue The Light House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