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奇形怪狀的日常轉化成藝術 ── 策展人 高穎琳Kobe
藝術這回事看似離地,其實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策展人高穎琳(Kobe)最近就為 JCCAC 和 Art Basel 策劃了兩個展覽 ── 「外景」和「廠景」,以其獨特的視角,集結那些將日常中的奇形怪狀轉化成藝術的作品,帶領觀者進入一個充滿想像力的世界。
隱身工廈的藝術世界
JCCAC 的前身是石硤尾工廠大廈,承載著香港工業時代的記憶。Kobe 這次以影視產業常見的「廠景」和「外景」為概念,將工廠的內外場景轉化為藝術展覽的靈感來源。「廠景」展覽位於 JCCAC,而「外景」則在 Art Basel 的展位上呈現。她解釋道:「這裡本身是工廠,所以我便使用廠景和外景的概念,來帶出這兩個展覽的關係和不同。」
雖然同時在兩個場地策劃展覽並不容易,但她表示,由於籌備時間相對充裕,執行上亦頗為順利。她特別提到,自己在策展時最享受的就是與藝術家溝通的部份:「這次邀請了一些藝術家,我們從構思開始便不斷地溝通,看看能否 jam 出一些新的東西,這個過程讓我感到非常滿足。」
在這次的展覽中,高穎琳特別提到幾件令她印象深刻的作品。謝俊昇的《Good seed makes a good crop》以種植為主題,探討期望落差、安全感和控制慾的問題。「他每次種的植物都會死亡,這種無法掌控一切的挫敗感成為了他的創作靈感。」她解釋道。
共生關係
對於工廈,儘管 Kobe 並沒有特別的情意結,但她認為工廈與香港藝術創作的生態是密不可分的。「許多藝術家的工作室和藝術空間都散佈在工廈裡,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現象。」她說道。工廈不僅是藝術家的創作基地,也成為她策展靈感的重要來源。
策展是這樣一回事
Kobe 的策展之路始於學生時代。在她還是一名大學生時,其實對「策展人」這個角色並沒有具體的概念,但因為腦海中有個創意意念想要實現,於是便找了一些藝術家合作,籌劃了一個展覽。「後來才發現,原來那就是策展的開始。」她笑言。
說到她的藝術啟蒙,就不得不提高中就讀兆基創意書院這段經歷,沉浸式體驗校園濃厚的藝術氛圍,不受影響才怪。「中學時我想成為藝術家,但後來發現自己似乎無法完全掌握藝術那種抽象的語言,反而覺得書寫能力更好,於是便轉向策展。」她回憶道。然而,策展幾年後,她又開始回歸創作,目前同時在兩個領域中探索與耕耘,於香港和台灣兩邊跑。
細節是養份
她的創作靈感往往來自生活中的細節,她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在 JCCAC 外面有一棵樹,上面掛滿了內褲,可能是樓上居民晾衣服時被風吹下來的。這些看似奇怪的畫面,如果不用藝術的眼光去理解,可能會覺得雜亂無章,但如果你願意用開放的心態去擁抱它,就會發現其中的趣味。」她認為,許多創作的想法,其實正是從這些看似無關的生活細節中萌芽。
甘甜與苦澀
剛才提及,她做策展最享受的部份就是和藝術家合作,當中特別喜歡溝通的過程,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個構思或作品,並在過程中感受到藝術家的信任,那是一件非常有滿足感的事。
然而,策展工作也並非一帆風順,比方說,香港的濕度就常常成為策展人的噩夢。「每到春夏季,場地都會出現潮濕的問題,展品需要更小心處理,貼紙也容易掉下來。」她無奈地笑道。此外,資源分配也是一大挑戰,無論是策展人還是藝術家,都需要不斷尋找資源來支持創作。
JCCAC 平行展覽《廠景》及《玲瓏新瑰》
地點|JCCAC L1 藝廊及中庭
展期|即日 至 3 月 30 日
開放時間|11:00 - 20:00
featuring Kobe Ko
photo by Sam Tso
interview by Jay Chow
produced by Ruby L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