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家人是一輩子都會綑綁在一起的業力關係。」── 蔣蜜 Mitsu Hana
近年開始接觸命理這門學問的蔣蜜(Mitsu Hana),也潛心修習佛道,她說,佛道講求的,並不是快樂,而是自在。因為萬事萬物(包括我們的感受)終究脫離不了無常,而緣起就必有緣滅。當你的心無法平等看待無常,自然就會有苦樂的存在。亦因此,所有快樂的本質,其實都是苦的。
自我的救贖
Mitsu 之所以開始接觸命理的契機,是受到了父親的鼓動和教導。學習命理以後,她對生活的看法亦出現了好些轉變,其中一個,就是對待自我與命運的態度。「在我看來,命理是讓我們了解自身業力與業果的一個工具,客觀地將我們的各種問題逐一攤開擺放在眼前,使我們無法再去抵賴,不得不去重新檢視自我。」而在修習佛法的路途上,她至今亦一直進行著「聞、思、修」的練習,努力修行。
她說,當我們了解到自己的定業後,便可以選擇抱持「認命」或「不認命」這兩類態度。所謂的認命,指的是深明因果的道理,懂得隨順因緣,不抱怨、不消極亦不強求,以平等心去接納自身命運的設定;而所謂的不認命,則是勇於面對自身的問題,努力破除每個壞習氣,積極的積聚善業和消減業障,透過拼盡全力,以改變命運的軌跡,達致自我救贖。
原生家庭的共業關係
記得之前看過她在 IG 分享關於原生家庭的一段話,因此想到邀請她進行這次的訪談。當聊到這個話題,她就說自己首先想到的就是「共業關係」。對她來說,家人是這樣一個存在 ──「無論是以怎麼樣的形式,家人是一輩子都會綑綁在一起的業力關係。」從小父母離異,她自幼跟隨母親生活,並在一個軍事化管教模式底下成長。
這樣的原生家庭,對她的個性和價值觀起了相當深遠的影響。比如說,由於經受母親長期的情感虐待和蔑視,導致她在成長的過程中,對情感需求產生了一種羞恥感。「我無法自在地在其他人面前表露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和感受,並且習慣選擇放棄向他人尋求幫助和傾訴。」於是,作為防禦機制,她會刻意抽離和隱藏自己的情感,盡量不讓他人察覺。
又比如說,長期處於一個不被允許犯錯,要是犯錯就等於需要接受懲罰的環境之下,她的心智發展逐漸出現完美主義的傾向。「永遠都覺得自己還可以更好,恐懼被他人發現自己不夠好。如果被他人所讚賞,會有一種逃過一劫的僥倖感。」對自我有著嚴苛的要求,從而衍生出容易焦慮,喜歡表現同時卻又害怕受到關注的矛盾個性。
接納 然後轉化
在和家人相處的過程中,一路上讓她受到傷害的事件可說是多不勝數。她說,幾乎每天,家裡都會上演各種讓她感到受傷的狀況。幸好,現在的她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容易受到痛苦回憶的影響了。
許多人都會對來自童年的缺失無法釋懷,對此,作為過來人的她有這樣的建議:「接納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不要浪費了自己所承受過的一切,並將過去所經歷的種種傷痛,轉化成賦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過去發生過的事情無法逆轉,要好好面對或走過傷痛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請試著去信任時間,也試著相信自己擁有能夠改寫結局的力量,選擇權一直在你手上。
關於愛的象徵意義
有說,我們在長大以後會愛上怎樣的人,都跟原生家庭有關。Mitsu 認為,這套說法的確不無道理。「如果原生家庭是影響到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內在需求的重要因素,那麼會讓我們喜歡上的人,在我們眼中所具備的象徵,也會間接性跟原生家庭產生關聯。」她表示,我們會喜歡上的那些人,往往都是在潛意識中,映射著某種特殊的象徵意義,比如說浪漫、自由、智慧、父愛、權力等。而我們在對方身上所投放的情感,亦很可能只是源於我們對那些象徵的嚮往,不一定是愛。
改變命運 並非不可能
我問,挖開名為原生家庭的土壤,你認為裡面會有甚麼?而她的回答是 ── 業因的種子。曾聽過這樣一句話,說「所謂的命運是從我們體內走出來的,並不是從外邊向我們身體裡走進去。」我們沒辦法選擇生於甚麼樣的家庭,但命運這回事,難道真的沒辦法改變嗎?她說,其實可以。
「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人生中的一切快樂與痛苦,幸運與不幸,都是我們過去乃至累世所造下的善業和惡業成熟了而產生的現象。沒有造的業不會受報,已經造了的善惡業也絕對不會失壞。而在我們的定業框架內,有限度地改變命運,不是不可能。」然而,若果我們只是單憑自己的力量,首先我們需要具備對自我一定程度的客觀認知,以及對每個當下敏銳的覺知力。再透過強大的意志力,去打破自己累世積累下來的種種頑固習氣。「所以真正實行起來,可以說是極為困難。尤其是有些業障重的人,甚至缺乏了對自身缺點和問題的認知能力。」而她之所以修持佛法,也是為了能夠逐步建設正知見和鍛鍊定力,同時消減業障及增長福德,以達致重報輕受,開啟人生接下來的幸福篇章。
photo credit: Mitsu H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