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人生是建基於物慾的追求才能感覺活著,我會覺得 your life is very hollow。」── 本地陶藝品牌 éphēlis
有人話 「有慾望,才會追求,才像活著」,這種論述是大部分人的人生課題,畢竟在沒法預測的人生路上,一天沒到終點我們還得跑下去。在追求慾望的過程中,難免令人有所迷失,處身於大千世界,每天被海量資訊擠擁著,「今期流行甚麼...、今季必備...、十款你要買的保值手袋...」洗腦式的教育大眾,彷彿物慾就是存活下的動力。
然而,來自本地陶藝品牌 éphēlis 創辦人 Queenie 簡單的一番話:「對我來說,若人生是建基於物慾的追求,才能感覺活著,我會覺得 your life is very hollow。」,卻令人不禁反思人生和慾望本質到底是什麼?
這讓我想起了年初上影的一套電影《靈魂奇遇記 Soul》,當中最大的體悟莫過於生命的價值,「生命中最美好的,往往是已擁有的小事,而不是忙碌一生的追求和慾望。」本身在 CSM 修讀時裝設計的 Queenie,及後前往法國 Dior 工作幾年,決意從物慾橫流的時裝界轉投入禪修藝術的陶藝創作,是源於想緩解內心掙扎。「起初成立 éphēlis 只是一個 Personal project ,為的是抒發個人情感,緩解內心一些不安,漸漸開始有人喜歡 ,但大多數關注我的作品都不是香港人。」Queenie 表示她所信奉的生活美學,與日本文化中的 Wabi Sabi(侘寂)有著相近之處,這種內心平靜的感覺才是其理想的生活方式。
陶藝創作是自我審視的過程
在陶藝創作的過程中,無疑是一場自我審視的過程,正因為對自身有所了解,才能過濾掉生命中過多的雜質,從而直視內心真正的慾望。「我依然有許多東西想要,就像時尚業,每天都岀產過量的產品,而我亦同時在制作不同作品,我想說的重點是不管如何,慾望的心依舊存在,只不過在追求的過程中,如何減少對外在環境的破壞,是我們都應該關注的課題。」Queenie 解說,陶瓷制作是一個讓人有空間去「鑽牛角尖」,但更多時候是梳理自身的內在情感,或是外在所發生的事情,同時亦有所反省檢討自我的過程。
談起自身慾望,Queenie 坦言開創 éphēlis 計劃源自對自身體態外貌的掙扎,「老實說,我在時尚業待了好一段時間,很了解世間所定義的『美』有一定的標準和要求,因為不想被這種『標準美』同化,而內心感到壓力越來越大。又或許因為了解自己的不完美,所以對自身完美變得有所追求。」Queenie 表示,陶藝創作正是讓她嘗試擺脫這種慾望的方法,「我首個陶瓷系列正是以女性體態為創作靈感,透過陶藝,我希望能傳遞岀關於女性不要為自身不足而感到不安的訊息。」想要驅散內在不安,我們更應該擁抱自己的不完美。
低慾望不等同無慾望
隨著低慾望、小確幸等極簡生活文化的興起,Queenie 認為低慾望不等同無慾望,但比起不斷追求新款,她認為審視自己真正所需更為重要。當對自身有足夠的了解,內心的慾望自然變得更精確。「因為更了解自己,除掉生活中過多的需求,對內心所追求的慾望,更多是 timeless 的設計,不論是物品的質量、風格還是實用性上,均能長時間使用。至於對新款式的追求,我想我以經沒有什麼慾望了,當然我會留意觀看,但就沒有想要擁有的慾望。」Queenie 隨心說著。
每當一種新思潮興起,自然亦會受舊有準則的批評,不少經濟學者均對極簡的低慾望生活模式有所憂慮,然而 Queenie 卻認為這是一種理想生活方式。「我們每天產生的垃圾,或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會相對減少。我認為所謂的 irresponsible of human 就是不停的商品製造,很多不必要的東西。他們知道自己在生產無用的廢物,卻不斷的重蹈覆轍。」因此,若大眾能清楚了解自身慾望,就已經是理想的 lifestyle 了。
photos by Sam Tso
interview & text by Daniel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