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關於成長的淡淡哀傷:失眠的夜晚,我們一起看電影吧
從前失眠的時候,會執拗地堅持繼續閉著眼睛,要是腦內的千迴百轉無法停竭,至少肉身也該好好休息。人大了反而沒那麼錫身,開始會在輾轉反側一會以後起來玩玩手機,偶爾看看書,或者戴上耳機看部電影,在全然寂靜的夜裡醒著做自己的事,對我而言也是一種 meditation。
這樣的時候,我通常喜歡點開劇情或文藝類的日本電影來看,以前也覺得這種類型的電影節奏慢又沉悶,但不知從何時起,漸漸能讀懂那些平淡背後的含意,反倒迷上了這種氛圍,看似淡淡的,後續餘韻卻很強。而通常在電影播畢的時候,天已全亮,睡意終於襲來,開啟注定將睡眼惺忪的一天。
1.
《她和他的戀愛花期》
「雖然最後還是分手了,但我也曾想過跟他結婚的未來。當時我已經習慣他討人厭的地方,甚至習慣了不爽的心情,但當你一旦有了分手的念頭,就像想剝掉傷口上結的痂一樣,會越來越想。」
山音麥和八谷絹,還是大學生的他們在某天因為趕不上末班車而相遇了,二人在深夜咖啡廳聊天打發時間期間發現彼此喜好相近,抱持著「三次約會後不告白便只能做朋友」的謎之確信,他們在第三次約會時成為了情侶,很快便共賦同居。相戀五年,從大學時代到投身職場,二人的步伐卻漸漸不再一致,她重視愛情,他急著想賺取更多麵包。
「我們一路走來的風景很美,就只差了一步。」麥曾兩度說出:「我們結婚吧。」本應是期待已久的一句話,卻讓絹更覺絕望,因為這代表他根本不懂問題在哪,又或者他懂,只是真以為結婚可以解決眼前問題。二人終在沒有大吵大鬧,沒有出軌,沒有父母反對,沒有絕症的狀況下分開了。很喜歡這場分手戲碼的編排,二人重回當初的餐廳,看到和從前的他們坐在同樣座位的年輕男女,穿著和他們當年一樣的同款白球鞋,再看向自己腳上那雙擦得發亮的黑皮鞋,才明白有些東西早已改變,它就是回不去了。絹難過得奔離餐廳,最後二人在緊緊相擁過後,正式揮別五年關係。
這樣的結束之所以讓人更覺遺憾,是因為誰也沒錯。他想為她帶來美好的將來沒錯,她想和他好好過眼下的每一天也沒錯;他想賺錢沒錯,她追求心靈的富足也沒錯。但長大後你會發現,有時真的不是愛與不愛的問題,有些人就是注定只能陪你走過人生的一段路,及後只能揮手告別。
2.
《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
「早已成為大人的我,照理說不會願意再回到一無所有的過去,但那段沒有夢想、沒有錢、沒有一技之長的日子,如今看來卻閃閃發亮。」
這部電影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中年大叔的戀愛回憶錄。四十多歲的佐藤每天過著平凡的生活,某天突然收到 20 多年前的舊愛發來的好友邀請,發現她已經結了婚,生了孩子,看起來過得不錯。「她真的…變普通了。」佐藤輕輕說了一句,開始回憶起自己從過往的戀愛,而內裡其實藏著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那些在成長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的無力與絕望。「小時候的你,會想要成為現在的自己嗎?」是電影想要透過佐藤向觀眾拋出的核心問題。
曾經如此閃閃發光卻渾然不覺的青春,回過神來,自己終究還是變成了當年非常不屑的,那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人。為了如今的自己看起來不致狼狽,我們唯有學會好好和過去訣別,學會說聲:「謝謝,再見。」
3.
《東京貴族女子》
「結婚,就能得到幸福嗎?」
小時候看《叮噹》,數算自己無法活到能夠求證 22 世紀是否真的會有坐著時光機回到過去的機械貓,心裡想著那至少 21 世紀也該是個比更為文明平等的進步世界,如今說來也是諷刺。階級觀念和潛規則等令人煩厭的詞語不曾消失,被困在社會無形框架中的人,至今仍不計其數。
電影中的兩位女主角榛原華子和時岡美紀,一個含著金鎖匙出生,被束縛在家族根深締固的傳統觀念中,急著要把自己在 30 歲前嫁給條件相稱的優秀男人;另一個來自鄉下小鎮,獨自來到東京打拼,在艱難的生活條件下自力更生。兩個背景與個性均截然不同的女人,面對愛情與婚姻,又會各自作何抉擇呢,電影雖拋出了「結婚就能得到幸福?」這個問題,但重點其實並不在於結婚或不結婚,而是你是否願意坦誠面對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那並不那麼容易。
4.
《溺水小刀》
「你就用自己的武器,拿下這個世界給我看看,我會一直看著你的。」
日本的純愛電影向來出色,劇本未必驚艷,有時甚至流於俗套,但就是有辦法能讓你眼睛一亮,可能是畫面,可能是演員,可能是配樂,總有亮點。
電影改編自同名漫畫,從東京搬回老家浮雲町的人氣模特兒望月夏芽,在海邊邂逅望族少年長谷川航一朗,上演了一場專屬於年少時期的奮不顧身的狂戀。從希望佔有對方,到情願犧牲自己的幸福以換取對方幸福,相戀的男女、單戀的男女、自殺的犯人、棄屍的共犯、被保護的少女… 這是一段伴隨著劇痛的成長故事。「因為我喜歡的那個閃閃發亮的你,所以我多能做的就是離開你,讓你重新發光。」所以,別讓過去的事情,纏著你前進的腳步。題外話,菅田將暉和小松菜奈著實是相當般配。
5.
《解憂雜貨店》
「很多時候,諮詢的人心裡已經有了答案,來諮詢只是想確認自己的決定是對的。」
很久以前看了《解憂雜貨店》的小說,已經不大記得細節,但對當時看畢故事後的感動至今還有印象,那句「如果自己不想積極認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麼樣的回答都沒有用。」像顆種子植根在心裡,並隨著自身成長經歷而逐漸發芽。
在那個沒有網絡的時代,雜貨店老闆浪矢爺爺透過信件解答鄰里們的大小煩惱,只要在晚上把寫了煩惱的信件投到鐵捲門中,隔天就可以在店後的牛奶箱得到回信。而故事重點正在於這些寫滿苦惱的信件,是能夠穿越過去與未來的。數十年後,三個青年半夜誤闖早已荒廢的雜貨店,收到了來自三十多年前的來信,他們開始代替爺爺回信,真摯地給予對方意見,而每封看似互不相關的信件,其實都存在著微妙的關連。而問題的答案,其實一直都存在於自己的心裡,就如浪矢爺爺所說:「我咨詢多年,終於瞭解到一件事。通常咨詢者心理已經有了答案,找人咨詢的目的,只是為了確認自己是正確的。」
「我衷心祈禱你可以相信自己,無悔地燃燒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