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的設計夠好就一定能賣出去,商業世界有很多遊戲要玩。」── LE MANDORLE


時序回到七月盛夏,耳聞一間本地 jewllery design studio 開幕,並在鴨巴甸街開設期間限定店,身邊不少朋友都對其出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那些流暢俐落的線條與富有質感的極簡設計,的確在香港不常見。後來相繼遇上兩位品牌主理人,更是被她們背後的理念深深吸引。

LE MANDORLE 由主導設計的 Tara 和負責行政的 Jenny 共同營運,二人相識於倫敦,Tara 在大學主修時裝設計,畢業後曾先後於 Céline 及 Jil Sander 擔任設計師;而 Jenny 則主修插畫,畢業後曾在雜誌社擔任平面設計師。各自修行好些年,決定在這個大變時代,冒一次險。


Nothing To Lose

「我們在倫敦念同一所大學,去年 Tara 說要回來香港的時候,我們都有個想法,就是在疫情之下,大家除了要注重身體的健康,其實心靈健康亦很重要。」Jenny 接續說明,畢竟香港的生活太繁忙了,很容易就會忽略掉身邊的人事物,於是她們就想到將之前在歐洲生活的 lifestyle 和設計氛圍帶回香港。兩人都在倫敦生活了頗長一段時間,後來 Jenny 先回到香港,雖然一直有保持聯絡,但其實二人是因為疫情才開始真正熟悉起來的。「Quarantine 的時候,我們會和對方 FaceTime 一起做運動(笑)。」Tara 分享道。

2020 為世人的生活劃上一道休止符,有些人說,在這樣的時勢之下,能保住一份穩定的工作就已值得慶幸;有些人則覺得,身處變數不斷的日子裡,正是尋求突破的好時機。作為極少數能夠在頂級國際時裝品牌取得一席位的香港設計師,Tara 坦言自己當初亦曾掙扎是否要放下大好工作回來。「當我萌生起想要回香港的念頭時,其實也不禁會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要辭去一份別人眼中夢寐以求的工作,去冒一個險呢?」而為她打下一支強心針的,正是她向來敬重的前老闆。

「辭職的時候我有跟老闆說想做自己的品牌,他就說你都好勇敢,這個時間去做這件事。我問,你覺不覺得我好傻,他說其實不是。」對方認為 Tara 在歐洲打拼的那段日子所打下的根基和留下的作品不會消失,只要她想回歐洲,機會就永遠都在。何不趁著年輕去搏去試呢,you have nothing to lose。

而就目前的結果來說,二人推出的首個 collection 反應可謂相當好,好幾個款式很快便完售,人們的購物模式因疫情全面移到線上亦有利她們以線上銷售為主的經營模式,可見這樣的時機反倒成為一個優勢。「之前也看過一些調查提到,在 COVID 的影響下,創業的百份比足足增加了 70%。大概很多人都覺得,嗯,maybe this is a time to,you know,試下。」

有意識地購物

在異地生活多年,二人回港後最不習慣的地方,其中一項要數環保習慣。「以前在歐洲有 recycle 的習慣,要是你不做好垃圾分類,政府是會 check 到,然後告你。那時我們覺得只是日常,不是甚麼特別的事,回到香港才發現,原來要找一個環保垃圾桶是很困難的。」Tara 表示,這亦是二人決定以 sustainable 和 enviromental friendly 作品牌定位的一大原因,這樣的首飾品牌無疑是在香港極為罕見的。「除了 recycle,再踏出一步還可以做些甚麼?就是當你購物的時候,真的要好好想清楚。」

為了推動這個可持續消費概念,Tara 和 Jenny 花了不少心思,不但品牌紙袋可以當作花盆來用,隨首飾附送的「種子紙」更能種出芝麻或菊花。「環保物料在香港很難找,而且大多很貴,有些廠家就算有種子紙,也講不出是從哪裡來,因為很多人並不在乎這樣的細節。」之所以如此執著,亦是因為種子的喻意,有著期望客人能在看著品牌發芽的同時,與品牌一同成長的想法。

「Shopping 這回事,許多人都只追求便宜,但我們想要提供一個完整的體驗,一個概念。」二人的終極目標,是有系統地回收不同材質的舊首飾,並為其賦予新的生命。「譬如有些人可能覺得銀好易變色,但其實很容易就能清潔到像新的一樣。我們目前 recycle 的主要都是銀和銅,希望往後能有更多不同的選擇,但這在實行上比較困難,要再 explore 一下。」Jenny 表示。

越級打怪的商業世界

Tara 和 Jenny 均是創作者出身,現在多了經營者的身份,二人大呼遇到的困難著實極多,只能邊做邊學。「兩個人一手一腳去做,很多東西都是第一次接觸,要做好多 research,看看别人是怎麼做的,亦要花很多時間與工廠和師傅溝通,慢慢去改良進步。」

Tara 回想起過去在頂級時裝品牌的工作經驗,可說是非常 spoiled,基本上只需要專注創作,一切的商業考慮則會由 commercial team 去處理。她分享,當時每個 season 都有兩次,他們會來前來參與 fitting,並給予像是「我覺得這款你要做黑色的,為甚麼?因為這樣才賣得出去。」之類的意見。「作為一個設計師,當然非常不喜歡那些 comment,為了賣得好而 cancel 一個款,不太 make sense 吧?但現在開始自己的 business,其實真的好多東西要顧慮,這方面是要學的,但我們亦不想過份被商業考量影響自己的 idea。」對創作者來說,要在商業與創意之間找到一個完美平衡點,大概是一個永恆的難題吧。

兩人異口同聲地苦笑說,成為經營者後最難的部份就是 marketing。「要顧慮的事情真的非常多,產品設計本身可能只是佔整體的三成,像我原本其實不會 coding,但現在就連品牌網站都是我們一手一腳自己做的。」Tara 解釋道。科技太發達,不是你的設計夠好就一定能賣出去,還需要各式各樣的 marketing skills,商業世界有很多遊戲要玩。「這一點我們也還在摸索,其實是一個很好的 self development 機會,讓我們尋找下一步可以怎樣令自己變得更好。」

當眼界夠闊,處處也是靈感

對創作者來說,研究和探索的過程十分重要,但當疫情限制了外遊取材的機會,對她們來說又有沒有影響?「現在無法親身到工廠跟進製作過程,inspiration 方面也有限制,所以要上網要做很多深入的 research,看很多 docemtary,不同的藝術家作品和書。」Tara 表示。

「有些人會以為做 fashion 只需要留意時裝本身,看以前 McQueen 做過甚麼,以前 Comme des Garçons 做過甚麼… 其實不是這樣。你可能是要看香港的婆婆穿甚麼,或者從建築、雕塑、陶瓷等不同方面去汲取靈感,才會得到更有趣的成果。」只要 open-minded 一點,眼界夠闊,你就能夠接收到更多的資訊,從不同的東西獲取靈感。

二人平常很喜歡隨機到不同的小店和 gallery 逛逛,不時會獲得意想不到的靈感。「像我們下個系列想做 playful 一點的東西,那去哪裡做 research 呢,可能是玩具店,深水埗亦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其實只要仔細去觀察,身邊處處都是 inspiration,無論是走在街上抑或路過的攤檔,她們都會留意和買些小玩意回去研究一下。

Wearable Sculpture

「對我們來說,首飾是一個 wearable sculpture,一件 art piece。」品牌營運至今,對二人來說,最大的滿足感來自於客人的一致好評。「起初也會擔心香港的市場可能比較難接受偏向歐美風格的設計,但反應比我們想像中更好。還有一點意料之外的是,因為我們本身都很喜歡金色,所以一直以為金色會賣得比較好,但原來在香港,你會見到 sold out 的全部都是銀色。」慢慢摸索市場的喜好,再一步步作調整。

一個系列過後,不少人都提出希望未來能有更多 unisex 的作品,Tara 和 Jenny 對此亦表示有興趣。「我們都想的,但就不是非常 man 的那種,more is Harry Style 那種 vibe。」除此之外,她們亦希望能夠邀請不同的藝術家合作,讓作品不僅僅停留在普通的首飾層面,而是一件 art piece。❂


photo by Sam Tso
interview & text by Jay Chow
produced by Ruby Leung

Jay Chow

I’ve never seen a perfect life.

Previous
Previous

關於爭執:注意用詞遣字,別亂發誓,別說重話 ── 波多野裕介 Yusuke Hatano

Next
Next

「無論身處怎樣惡劣的環境,一定要懂得去笑。笑自己,笑個 situation,這樣才可以生存下去。」── 韋羅莎Rosa